天天简讯:【以案说医】邹旭:滋阴降火、疏肝理气法治疗不寐案
来源:广东中医药    时间:2023-05-28 03:51:40


(资料图片)

▲ 邹旭, 广东省名中医,主任中医师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。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,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。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、急危重症、传染病及疑难杂病。新冠疫情期间,驰援多地开展中西医联合巡诊,2022年作为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成员赴港。获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、“中国好医生”、“人民好医生”、“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”等称号。

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,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、法、方、药的具体运用,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。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。我们推出【以案说医】栏目,以期传承精华,启迪我辈,共同进步。

【基本资料】

刘某,女, 时年60岁,初诊:2022年2月15日。 患者自述失眠10余年,病情反复,长期服用中西药及针灸治疗,效果不佳。 【 首诊证候 】 症见: 入睡困难,容易惊醒,睡眠浅,伴有头晕、头痛,心悸,记忆力差,眼花,腰痛,口干口苦,纳食一般,夜尿频繁,大便较硬。舌淡红、苔薄白,脉弦细,双寸上脉,寸先跳。 辅助检查: 头颅MRI示:右侧基底节区及左侧放射冠缺血梗塞灶。其余各项理化检查无异常发现,血压正常。 【 辨证论治 】 中医诊断: 不寐(阴虚火旺,肝气郁结)。 西医诊断: 1、失眠症;2、脑梗死后遗症 治法: 滋阴降火、疏肝理气。 处方: 柴胡10克、黄芩10克、黄连5克、茯苓20克,桂枝10克、赤芍10克、熟附子3克、麦冬20克、干姜5克 、炙甘草10克、川牛膝10克、龙骨20克(先煎)、牡蛎20克(先煎)、生地20克、竹茹10克。共14剂,每天1剂,水煎服。 【 随诊过程 】 二诊:3月3日 自述用药后,睡眠好转,头晕、心悸、眼花的症状亦减轻,舌淡红、苔薄白,脉弦滑。虚火渐化,原方基础上加大黄10克、法半夏20克,共14剂。

【按语】

失眠患者多为脑力劳动者,或性格内向,喜深思熟虑之人,因思虑过度则伤神,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,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。 《医宗必读》将失眠原因概括为“一曰气盛,一曰阴虚,一曰痰滞,一曰水停,一曰胃不和”五个方面。该患者脉弦细,提示心肝肾不足,本质是虚证,肾虚可见腰痛。长期肝肾不足,虚火滋生,阳不入阴则发失眠,正如《景岳全书》所说: “真阴精血不足,阴阳不交,而神有不安其室耳。 无邪而不寐者,必营气之不足也,营主血,血虚则无以养心,心虚则神不守舍。 ”故首次用药先顾及患者久病正虚,以“扶正”为主,配合桂甘龙牡汤引火下行。 方中桂枝、炙甘草、煅龙骨、牡蛎合用,可镇惊潜阳,补心摄精。 因患者久病体虚,要顾护根本,遂予生地、麦冬滋肝肾阴,附子、干姜温阳,所谓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; 柴胡疏肝行滞,使补阴而不滞; 竹茹降逆化浊,黄芩、黄连清泻虚火; 川牛膝补肾强腰,同时为引药力下行至下焦。 全方达到标本兼顾的作用。

二诊时,患者症状缓解,寸上脉好转,仅表现为寸强,说明上炎虚火已下降大半。故原方基础增加大黄、法半夏,达到泻热作用,加强“祛邪”,同时还可泻大肠经热,改善大便粘滞。

郑重申明:

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,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。未经中医辨证诊治,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。广大读者如有需要,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,以免贻误病情。 ■

【来源: 广东省中医 院 ,医学指导:邹旭 主任医师 】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