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学霸刷屏背后,家庭有这3个特征
来源:小小包麻麻    时间:2023-07-05 10:36:44

高考学霸刷屏背后,家庭有这3个特征

高考结束了,相信这时候每个人都想知道热搜上那些幸运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,但看完这些家长的采访之后,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样的答案,有3件事从孩子出生起我们就该做起来了。

调查显示,80%的高考状元有阅读的习惯。而这个习惯从他们出生起,就在父母的熏陶中养成了。


(资料图片)

重庆理科状元谢欣颖,家里从她1岁多开始,就订了很多幼儿画报、绘本。一开始是爸爸妈妈给她讲,慢慢的,她开始自己看完给爸爸妈妈讲。

湖北文科状元刘雨桐,还不会说话的时候,妈妈就开始给她讲绘本故事,一边指,一边让她看。

考出十年难遇高分的湖北理科状元唐楚玥,上幼儿园的时候,父母就会带着她,睡前读读书,听听故事,慢慢就养成了规律作息和阅读的好习惯。

高考,拼的不是高中三年,而是初中、小学乃至从小的积累。

之前看《奇葩说》时,有一幕印象很深。

当马薇薇说到,她觉得情诗应当像深海,表面不动声色,内里自有汹涌时,高晓松立马用顾城的诗接上:“小巷又弯又长,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。”

一句话,惊艳全场。

经常有网友感慨,高晓松到底读了多少书,才能这样旁征博引,信手拈来。

在他小时候,家里连走廊都摆满了书。书柜下面是卡片柜,看书时笔记就记在卡片上。

母亲对他说“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”,你看,对知识的热爱是可以遗传的。

还记得因女儿获得哈佛最高荣誉学位而被顶上热搜的演员陈冲吗?

(陈冲女儿)

她说,女儿曾向爸爸推荐契科夫的《第六病房》,而她、她的母亲和外婆都曾经爱看契科夫。

孩子是家庭的缩影,前人的每一份热爱,终将沉淀在后人的血液里。

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白沙在涅,与之俱黑。

在向上氛围中长大的孩子,永远不会陷于平庸。

大多数学霸对父母的形容都是:“很开明,像朋友一样。”

湖南留守女生钟芳荣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后,网上大片反对之声,说她父母吃了没文化的亏,不知道这个专业就业有多难,“钱途”有多黯淡。

其实钟芳荣的爸爸早已问了村里的大学生,被告知这个专业就业狭窄还赚钱少,但他觉得,比起挣钱,“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更开心。”

(钟芳荣)

河北高考状元邢雨菡的妈妈也说过,自己不会用条条框框束缚孩子,平时会严格要求她学习,但不会给孩子施加压力,用言语打击她。

《他乡的童年》里,日本幼儿园园长说:“孩子与家长之间不应该是支配的关系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也在成长。”

所谓教育,本就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

给孩子一片天空,至于怎么飞,能飞多高,就由孩子自己决定吧。

陈冲说过,“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思维,她会看到你身上好的东西,她自己会被吸引,所以要以身作则,榜样的力量是有的。”

她出身于书香门第,家里每个人都爱读书,“一吃过晚饭,大家全不见了,各自在各自的书桌上读书、写作,工作到深夜。”

所以她永远手不释卷,也因此影响了女儿,高晓松评价她是“捎带手把女儿养成了哈佛高材生”。

而我见过很多这样的父母,还不到40岁,就把所有梦想和期待都嫁接在孩子身上。

每天打着麻将,玩着手机,然后告诉孩子“爸妈这辈子就这样了,你要争气。”

那些真正努力过、奋斗过、拼搏过的父母,绝不会对孩子说“爸爸妈妈实现不了的梦想,你来。”而会说“爸爸妈妈很努力,你也要努力啊。”

说到底,教育就是拼爹妈。但拼的不是钱、不是资源,而是观念、思维和生活方式。

父母受过的苦,都会转换成正确的价值观,优良的习惯,传给下一代。

孩子未必会听你的话,但TA一定会模仿你。

天才不可复制,但优秀从来有迹可循。

想要养出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我们可以先成为“别人家的父母”。

或许没有很多钱,但可以给孩子平等的尊重和自由,让ta尽情追求生命的可能。

或许没有很高的学历,但可以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,引领孩子一路前行。

拥有开明、宽容、自律的父母,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,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。

我们努力,不只是为了给孩子留下什么,更是为了给他们树立一个努力的榜样。让他们勇敢地乘风破浪,逆流而上。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